close
青康藏高原,連結著亞洲最高峰,喜瑪拉雅山.
這裡有著稀薄的空氣,終年的低溫高壓,透徹乾淨的藍天.
特殊的自然條件,造就了雲頂之族的高含氧血液及紅臉蛋.
這片高原上,住著僧侶,遊牧民族,雪巴人,氂牛,天山雪蓮.......
 
這一切,都是教科書上學到的.
前天的BS 更深入地介紹了這片土地上的生活.
因為險峻的地形,變化多端的天氣,電力的佈署一直都是工程單位的挑戰.
所有的文明活動都被阻擋在山腳下了.
夜間的娛樂節目:看星星,作家事.
卻有一種傳統行業活躍在部落&群山間,野台電影院.
 
三匹馬,黑色&白色&咖啡色.分別載上發電機,放映機,放映架,屏幕,簡單的生活用品.
一家子三個人,肩搭肩,手牽手走在不同的山區&湖邊.
每到一個村落,他們開始宣傳,借場地,安頓設備,準備放映.
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山下走到山上,山頂攀過山頭,一村走過一村,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透過最傳統的運作模式,串連了起來.
在村莊裡的人們,也為了這難得一來的電影院,無不精心準備.
有個老人家,好久沒有剪頭髮了.
電影上映的這一天,特別早結束當天的工作,坐在家門口的板凳上,認真的修剪.
有另一個媽媽,帶著兩個小孩,全家趕著餵豬,打水,種菜.
兩個小朋友的身高,其實沒有比水桶高多少,但是為了能夠早早去看電影,兩個小朋友歪歪扭扭的合力提著水桶向前.
整個村莊,就像要過節一樣的期待,一樣地用心準備.
 
露天電影院的播放,一定要等到太陽下山,才可以透過白色屏幕看到放印機所播出的影像.
在高原上,任何的物資都是非常拮据的,播放電影亦是.
放映機架設的方式,每次都是不一樣的,這個村莊有桌子,就放在桌子上,有石頭,就放在石頭上.
在放映師還在調整的時間,通常整個村落的人都已經圍在設備的周圍了.
一場電影,串連起來的不只是高原上的人民與平地的文明,
人與人的交際,人們對新鮮事物的期待與這場電影給人們帶來的喜怒哀樂,不論這是一部喜劇或悲劇.
 
戲曲中有謝幕,曲終人散的時候,在土地上,草皮上,窗戶上,屋頂上,
有人笑著,有人流著淚,有人打著哈欠,也有人睡翻了.
放映師在收拾設備的時候,一邊檢查著是不是有誰睡著在哪個角落忘記起床了.
 
再過不久,科技的進步,國立的發展,這片高原上,很快就會有電有網路.
漸漸地文明就不再那麼遙遠了.
採訪隊也針對這個狀況訪問了放映師一行人的看法.
放映師思考了一下,影響肯定是會有的,但是,他們的每一趟放映,不只是放映電影而已.
最重要的是與村民的交往,還有人們對他們到來的期待與準備,這是最珍貴的,
這一切都不是一台現代化文明能夠帶給人們的.
 
這一席話,讓我想起了小時候,在巷口的土地公廟前看謝神戲的情形.
已經記不得當時看的戲名了,但是,還記得為了要看電影,下了課什麼都不做,就事先做作業.
寫完作業,不用等媽媽,就馬上洗好澡,準備好明天的書包,吃完晚餐就拿著自己的椅子出去廟口占位子了.
有一次更神奇,記得看到戲的最後一幕是一場爆炸,下一秒,已經在自己的床上了.
戲的內容都已經記不得了,但是那種錯過的失落感到現在都還感覺的到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YU 的頭像
    CYU

    足跡

    C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